文 | 乳业圈团队怎么办理股票配资
高飞上任蒙牛集团总裁的首个年度业绩预告,看上去似乎并不漂亮。毕竟,蒙牛2024年度净利润预计下滑将近百分之百!
但,这或许不是高飞的责任!
相反,这份业绩预告引起了资本市场的积极回应,不少媒体为蒙牛的魄力点赞。
这背后,是蒙牛刮骨疗毒式的“财务手术”,也是它在之前并购扩张的战略阵痛中不得不为难以消化而付出的阵痛。
一次性计提高达40亿左右的商誉减值,让贝拉米毫不意外地再次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
这次的商誉减值计提,几乎把蒙牛2024年的净利润都榨干了,贝拉米到底让蒙牛亏了多少?
它未来还会不会让蒙牛产生商誉减值?
要回答这些问题,或许要回到2019年,看看当时蒙牛总对贝拉米收购前后的考量了。
01
贝拉米的“前世”
业内普遍认为,蒙牛出售君乐宝,给后来收购贝拉米埋下了“因”。
2019年6月,蒙牛官宣以40亿元出售了当时麾下奶粉板块的肱股——君乐宝。
当时的君乐宝总营收达130亿元,给蒙牛每年贡献将近一成的营收。其奶粉业务营收当时已经超过50亿元。
怎么看,君乐宝都是一个香饽饽!
但蒙牛怎么看呢?
谈及为何出售君乐宝,时任蒙牛集团总裁的卢敏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道:去年(2018年)君乐宝占了蒙牛固定资产投入的三分之一,如果蒙牛把这笔钱投资到更有潜力的品类,投资到很有潜力的高毛利、高增长的品牌,蒙牛的发展会更有质量;蒙牛的未来不会以追求规模为核心,而是靠专注有潜力的品类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透露,出售君乐宝并非蒙牛本意,君乐宝早在2016年就欲脱离中粮和蒙牛,并在当时得到了河北省政府的支持,而《2019年河北省奶业振兴方案》的公布直接表示支持君乐宝乳业主板上市,并明确这件事由河北省证监局负责。
不论是何种原因,君乐宝的脱离都让蒙牛和伊利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因此,蒙牛不得不重新物色能比肩君乐宝的“高毛利、高增长、有潜力”的品牌,来让蒙牛能够继续实现所谓的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贝拉米闯入了蒙牛的怀抱!
2019年9月16日,出售君乐宝3个月后,蒙牛发布公告称,拟以每股12.65澳元收购澳洲奶粉品牌贝拉米全部股本,总对价不超过14.6亿澳元(约78.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
71亿人民币!行业哗然。
看得出来,蒙牛对奶粉业务真的是寄予厚望,对贝拉米在蒙牛的战略体系中的发展也是相当看好。
媒体争相报道,蒙牛确实豪气!
对此,国内不少行业专家、学者也纷纷发声,认为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并购,有助于未来提升蒙牛的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媒体的叫号和专家普遍的加持,掌声盖过了个别冷静思考着和投资者对贝拉米的担忧——
也有人指出,被蒙牛收购前夕,贝拉米已有下滑之势。
据披露,2018财年(截至2018年6月30日),贝拉米营收为3.29亿澳元(折合人民币约16亿),同比增长37%;贝拉米经审核纯利(税前税后)分别为6120万澳元和4280万澳元;
2019财年(截至2019年6月30日),贝拉米营收为2.6亿澳元(折合人民币13亿元),同比下滑19%;贝拉米经审核纯利(税前税后)分别为3140万澳元和2170万澳元。
营销下滑19%,税后净利下滑几乎50%。贝拉米的确是有经营性问题。
此外,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贝拉米的净资产约为2.323亿澳元(约合12.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1.3亿元)。
很显然,参照净资产来讲,蒙牛以约71亿元收购当时的贝拉米,相当于溢价近5.2倍。
在营收和净利润都有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不知道蒙牛当时的收购基准是什么?如果参照股价的话,蒙牛的溢价同样很高。
据公开资料,蒙牛发布收购贝拉米全部股本的前一天,贝拉米股价为8.32澳元/股,而蒙牛拟以12.65澳元/股收购,贝拉米获准派付特别股息每计划股份0.60澳元,因此收购成本为13.25澳元/股,溢价大约59.3%。
据乳业圈了解,一般情况下,企业并购普遍以净资产或市值为基准点。股权收购则是以此基准点为基础,参考销售额增长和盈利能力的增长作为溢价的考量。
在销售额增长乏力或下滑和盈利能力衰减的情况下,收购标往往存在重大利空,因此多数会折价收购。
蒙牛反其道而行,开出如此高溢价,显然是非常看好贝拉米的远期价值!?
图片
贝拉米自然十分满意这一收购价格。
只有不少投资者对此“提心吊胆”——
乳业圈研究了不少收购案,发现一般股权收购溢价通常在10%-50%,溢价50%以上的情况很少,在传统行业更是罕见。
蒙牛直接把收购贝拉米的溢价拉到了极限,达到了59%以上,而当时的贝拉米的业绩又刚刚下滑了近20%,税后净利润下滑近50%。
这些都刺激着投资者的神经,更重要的是,截至蒙牛收购贝拉米的前一刻,贝拉米还迟迟未通过中国婴配粉的注册制。这意味着,贝拉米要在中国落地,只能以跨境电商或海淘的名义进来。
据公开资料,2018财年,贝拉米在中国的销售,线下渠道仅占其不到6%的份额。
在那之前,贝拉米奶粉一直由澳洲百嘉工厂代工,2017年2月,美赞臣收购了百嘉。当年6月,万般无奈的贝拉米只好宣布拟收购获得中国认监委注册的位于墨尔本的Camperdowm Power Pty Ltd。宣布收购后的7月6日,该工厂却被暂停在华注册资格,直到8月9日才又被恢复注册。
工厂有了,但配方注册仍然遥遥无期。
业绩表现不振和配方注册的担忧,终于还是在蒙牛收购贝拉米的两年后,变成商誉减值,躺在了蒙牛的财报里。
02
贝拉米的“今生”
蒙牛2019年高价收购贝拉米的“因”,为其2021年以来共计超过51亿人民币左右的三次商誉减值种下了“果”。
贝拉米的加入,并没能给蒙牛带来预期中的增长。反而日显颓势。
2020年4月,贝拉米最终通过雅士利在新西兰的工厂注册了贝拉米菁跃,拿到了中国婴配粉的注册制。在此之前,贝拉米只能以跨境购或者海淘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不能在线下母婴渠道进行售卖。
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2020财年,贝拉米为蒙牛贡献收入10.3亿元,同比下滑20.8%。
2021年之后,蒙牛不再单独披露贝拉米的营收状况。
有投资者质疑:“贝拉米收购完就持续下滑,出现巨亏,蒙牛当初收购贝拉米是否做了足够的尽职调查?是不是被欺诈?”
而不论是什么原因,蒙牛也不得不咽下这个苦果。
对此,2021年、2022年,蒙牛对贝拉米分别计提商誉减值6.2亿元、7.42亿元,合计13.62亿元。这也可以说是蒙牛对收购贝拉米存在战略问题的实质行动和回应。
2023年,蒙牛寄予厚望的奶粉业务也从2019年的78.7亿元下滑至38.02亿元,直接腰斩。
2024年上半年,高飞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经过前期的梳理、调整,奶粉业务慢慢企稳,未来将围绕瑞哺恩、贝拉米布局海内外婴配粉市场。
前段时间,蒙牛年度盈利预警一出,蒙牛计划一次性计提贝拉米商誉减值38-40亿,加上之前的两次减值,贝拉米产生的商誉减值超过51亿元。
71亿的并购,商誉就减值了51亿,贝拉米的价值剩下了20亿。
03
蒙牛利的思考
这次商业减值,自然又是一次行业哗然。
不少媒体和业内专家又异口同声地评价:蒙牛利空出尽,将要轻装上阵。
甚至资本市场对此也给出了积极回应:盈利预警发布后,蒙牛股价反而涨幅超过10%。
“高飞一向低调,此次他一次性计提历史并购资产商誉减值,核心目的是释放潜在财务风险,为下一步的战略调整和业务发展奠定基础”,有行业人士告诉乳业圈。
毕竟,自收购贝拉米以来,贝拉米一方面让蒙牛的商誉风险不断显现,另一方面也的确影响到了蒙牛的盈利水平。
据公开资料,2023年蒙牛净利润同比下滑9.3%;2024上半年蒙牛净利润同比下滑19%。
因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蒙牛这次计提商誉减值,是其历史上最大额的一次,其实这也是在告诉投资者,贝拉米的收购就是一次战略失误,同时也是在告诉行业,既然“雷”已经浮出水面了,不如我自己把它引爆,让业绩一次性探底来为蒙牛减负,利空出尽,换取未来业绩的大幅上涨。
不过,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贝拉米真的利空出尽了吗?
也有乳业资深人士表示,如果贝拉米的业绩得不到提升,蒙牛并不能排除未来再次对贝拉米商誉减值的可能。
当下,正处在奶业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一次周期困境中,行业上下(上市乳企当中)超过半数企业营收、净利润双下滑。
“蒙牛戳破脓包、割股疗伤的勇气值得称赞,贝拉米并购案值得蒙牛对过去的所有并购,对未来的可能并购去做战略反思,”普天盛道战略咨询董事长雷永军认为:“当前,蒙牛最重要的事情还不是贝拉米的商誉减值,而是如何调整蒙牛的战略?如何把蒙牛的奶粉业务板块做大做强?如何把贝拉米的业绩做到显著正增长?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蒙牛才可能真正回归。”
最有效的防守其实是进攻!
蒙牛的确需要重拾往日雄风,我们期待着蒙牛在高飞的领导下有新变化!
真希望怎么办理股票配资,贝拉米这个案例给蒙牛带来战略思考,也希望这个案例给行业一些反思!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实盘配资网站_实盘杠杆配资平台_专业实盘配资杠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