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疑是最重要的调味料之一,无论大江南北的什么菜系,盐味无疑都是最重要的底味,而且人如果不能每天摄入足够的食盐的话炒股加杠杆怎么办,身体机能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如今食盐的价格很低,也不会有人买不起盐,但在中国古代的时候,食盐却是一种十分稀缺的商品。
为了从食盐交易中攫取暴利,各个朝代的朝廷也推出了形形色色的食盐贩卖制度,但这些制度无一例外都对底层百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一、汉武帝的食盐专营制度与初次改革
在春秋之前,食盐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可以私人制作和贩卖的,但齐国的国相管仲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必须商品之中的巨大商机。
为了帮助齐国政府得到更多的税收,管仲推出政令要求百姓们将自己制作的盐上交给政府,之后再按照人丁的数量进行供应,每户都只能购买一定量的食盐,盐的价格则要比之前的价格更高,这样的制度让齐国国库积累了大量的金钱,迅速成长为春秋时期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展开剩余89%在齐国的政策取得效果之后,其他国家的国君也纷纷效仿,至此食盐成为了由官府控制的特殊商品,私自贩卖食盐的商贩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到了汉武帝在位时期,其连年的征战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为征收更多税负,他对管仲的食盐专营方法进行了改革。
他要求从生产层面彻底断绝私盐的存在。
他下令没收了全国各地煮盐的工具,百姓们只能从官府手里领到官家煮的盐。这种从生产到销售的完全垄断,让食盐的流通性完全掌握在朝廷的手上,贩盐的利润也全部流到了汉武帝的手中,这让他有了充足的底气开展大规模的战争。
但汉武帝的贩盐制度也有极大的弊端。
首先是为了监管各地的贩盐情况,汉武帝设置了大量的盐政机构,每个机构中都有不做事的“挂名闲散人士”,他们的存在消耗了汉朝大量的财政收入,而且令行政效率变得极为低下。
再者朝廷的完全垄断导致食盐的定价波动性极强,在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的时候,盐的价格便高到令百姓无法接受。
一些底层百姓甚至将食盐看做药材,他们只有在长期没有吃盐,身体十分糟糕的时候,才会去官府买一点点救急,其生活之悲惨令人同情。
但这样的制度直到唐肃宗时期才得到了第一次修正,大臣刘晏为了精简盐政机构的人数和稳定盐价,提出了将官方生产的食盐先卖给部分大商人,在让他们去到各地贩卖的制度。
这种制度依然将食盐的生产权握在朝廷手里,另一方面,还不再需要在各地安排盐政监督人员,省去了不少开支。
而且商人们的竞争性会让他们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食盐的价格,这样就不会出现百姓们买不起食盐的情况了。
刘晏的改革让食盐的价格得到了稳定,并且重新为食盐的交易加入了市场因素。
但这种制度很快就被一批对食盐觊觎已久的人破坏了。
二、宋代食盐贩卖制度
在晚唐五代时期政府对于地方的管理已经完全失控,因此私盐贩子屡禁不止,直到宋朝建立之后,食盐的交易才重新被朝廷所掌握。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封建朝代,其在经济制度上也做出了很多创新,其中就包括对于食盐的管理。
他们不再像刘晏那样选定商人来贩售食盐,而是希望用食盐的经营权为朝廷谋得利益,让商人们付出成本来竞争这一资格。
由于宋代自建立以来,北方一直面临着强敌的威胁,因此朝廷对于边防一直十分重视,这需要他们运送大量的粮草和财物去到边疆地区,这无疑是一件耗费人力的事情。
于是朝廷宣布,只要商人们能够将粮草运送到边境地区,就能从那里的军队负责人手里拿到盐引,商人们凭借盐引,去盐场换取等量的食盐,然后他们就可以在特许的地区,贩卖这些食盐了。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边防工作的燃眉之急,但这些拿到盐引的商人们并没有如同宋朝政府所想的那样去换盐然后贩卖,而是将盐引待价而沽,部分巨富之人就会用极高的价格买下这些盐引。
于是,朝廷生产的食盐都集中到了少部分人的手里。
这些商人购买盐引的价格是远远高于食盐的正常市场价格的,那么他们贩卖的价格一定要更高才有利可图。
而且他们几乎掌握了各个地区的全部食盐,这让他们有了坐地起价的本事。
当时从事这门“生意”的,多为达官显贵或者他们的亲属,即使百姓们有所怨言地方官员也绝对不敢管到他们的头上,这让宋代底层百姓苦不堪言。
随着宋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逐渐取代了自然经济的地位,商人们也不再需要通过运送粮草的方式来换取盐引了,他们可以在盐场直接用金钱购买到这棵“摇钱树”。
宋朝政府为了防止出现垄断现象,是不允许一个商户换取太多盐引的,但他们对于盐引的交易市场又缺乏足够的管控,盐引最终还是流入了少数几个大商户手中。
这让食盐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利润都被黑心商人赚走了,这可谓是宋代经济政策的一大败笔。
不过,那些靠盐引赚得盆满钵满的人,本就是宋代统治阶层的一员,这让宋代的食盐禁榷制度(
专卖制度
)拥有了明显的权贵色彩。
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宋代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不顾民间疾苦的嘴脸。
三、明清时的盐商集团
虽然宋代的食盐贩卖制度存在大量的弊端,但是其确实可以为统治阶级带来可观的收益,而且在军事压力较大的时候也能缓解边境的粮草危机。
因此明代基本全盘继承了宋代的食盐贩卖制度,即政府管控食盐的生产,而食盐的贩卖则交给拥有盐引的商人来进行,当然明代的时候,这个凭据的名称改成了“仓钞”。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初期,朝廷为了
“内迫京畿,外控夷狄”
,在山西一带部署了众多兵力,因此向那里输送粮草的商人也络绎不绝。
山西本地的商人知道卖盐是一门一本万利的买卖,便从全国各地购买粮草,然后运到家乡换取仓钞。
再加上山西运城地区本就是食盐的产地,这让他们不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运送食盐,很快山西盐商就成为了全国拥有食盐最多的商人团队,这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积聚了大量的财富,晋商的名号也响彻大江南北。
但随着明朝的发展,战事逐渐变少,商人们也开始用货币交易,取代粮食交易。
与宋代类似,商人们又可以用银两来换取仓钞了。
这让山西商人失去了地理优势,与此同时,地处内陆两淮盐场的徽州商人则乘势崛起,成为了中国食盐贸易的主力军,他们依靠交通的便利走遍了大江南北,隐隐有了压过晋商的趋势。
随着晋商和徽商的崛起,小食盐商贩们的利润空间逐渐被这两个大集团压榨殆尽。
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活动在食盐市场上的,就只剩下这两个地域性商帮了。
和宋代的权贵阶级不同,晋商和徽商并不是明朝政府的代言人,他们赚取的利润并不会被统治阶层享受,因此明朝政府出台了“盐政纲法”来限制他们的发展。
所谓盐政纲法就是将所有的盐商分为十个纲,然后按纲将他们登记在册,只有这些人才能从事食盐贩卖工作,这可以将贩盐的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而且这些家族为了保证这一资格也会对朝廷有利益输送,将这个资格不断世袭下去,这个交易达成之后,中国的食盐市场便维持了几百年的稳定,即使明清两朝更替,山西和安徽的盐商依然能够保证自己超然的地位。
但是他们的财富和用来购买食盐贩卖资格的金钱,都是从百姓身上赚取的,到了明清两朝时,中国的食盐制造技术早已能够满足全国所有人的需要了,但是食盐的价格始终没有降下来,甚至有愈来愈高的趋势。
这让底层百姓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也显示出了封建王朝的本质问题。
直到道光年间随着外商的涌入和政策的改革,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食盐禁榷制度才终于落下了帷幕。大盐商们随着一纸政令,走下了历史舞台,食盐的价格也终于回到了百姓能够任意消费的水平。
如今,食盐已经成为了最平价的调味品,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在不远的从前,它们曾经是那样的珍贵和难得,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注:
本文关于中国古代食盐贩卖制度的相关内容,参考自《中国古代食盐禁榷制度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刊登于《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02期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炒股加杠杆怎么办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实盘配资网站_实盘杠杆配资平台_专业实盘配资杠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