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事将领中期货线上配资平台,戚继光影响力很大,获得历史上很高的评价,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戚继光天赋和努力很厉害,得到了朝中大佬们的鼎力支持,比如徐阶、高拱,特别是张居正,还有那些总督大人们,像胡宗宪、谭纶这些,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其次,戚继光身边还围着一群牛人,这些人不仅帮他打胜仗,还帮他搞定那些复杂的官场关系,简直是他的智囊团加外交使团啊!
再者,还有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戚继光的人脉广,结交了一批著名的文化大佬。这些文化人可不是吃素的,他们硬生生地把戚继光从一个纯粹的武将,打造成了文化人,确切地说是儒将!
而且,他们还到处宣扬戚继光的个人魅力和丰功伟绩,让戚继光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与文人墨客的深度交融,享受文艺范儿
在这些文化大佬中,有两位可是戚继光转型路上的关键人物,他们分别是王世贞和汪道昆。这两位都是嘉靖后期和万历前期的文坛大腕儿,跟张居正还是同科进士呢,都做过兵部侍郎,人称“两司马”。
展开剩余86%王世贞,苏州太仓人,字元美,十九岁就中了进士,比张居正还小了四岁。他是“后七子”文学群体的领袖,文坛上的大佬级人物。谁要是得到他的夸奖,简直就是坐上了火箭,名声噌噌往上涨!
汪道昆呢,徽州休宁人,字伯玉,也是个大大有名的文化人。王世贞还曾经把他和李攀龙并称,说他的文章“简而有法”。有了王世贞这个评价,汪道昆的名声也是水涨船高。
说起来,汪道昆和戚继光的交情,可是在嘉靖剿倭的时候就结下的。当时戚继光是福建总兵,汪道昆是巡抚,两人在战场上并肩作战,成了铁哥们儿。
后来啊,戚继光应征北上,汪道昆还特意陪着他去拜访自己在太仓的朋友——王世贞。这三个人,年龄相仿,一个是文人,一个是文人加大将军,聚在一起那叫一个投缘。喝了三天三夜的美酒,聊了三天三夜的家事国事天下事,还交流了不少荤段子素故事,那叫一个痛快!
三天的相聚转瞬即逝,戚继光和汪道昆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太仓。王世贞还在那儿回味呢,悄声问弟弟王世懋:“这几天我不是在做梦吧?怎么遇上了这么两个神仙似的人物?”
看来戚继光和汪道昆在他们眼里,那可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啊!
这一次拜访,戚继光也是大开眼界。苏州的繁荣、太仓的欢娱、王世贞那豪华的别墅,还有和那些文化人在一起的风趣与雅致,都让戚继光感叹不已。
他心想:自己戎马半生,荣誉无数,自以为享尽了天下的荣华富贵,可和这些人比起来,自己原来就是个乡下人嘛!
有了这个心思,戚继光开始不消停了,非得在文化圈里也搅和搅和。军务之余,拼了命地往文化人堆里钻,跟文人墨客们吟诗作对,把酒言欢,硬是要在铁血生涯外,再添上一抹文艺范儿。
他的总兵府,简直就是文人雅士的集散地,王、汪这两大佬介绍来的朋友,一波接一波,戚大将军是来者不拒,热情款待,府上天天高朋满座,热闹非凡。
他和这些文化圈的人吟诗作对,相互吹捧,玩得不亦乐乎。连王世贞、汪道昆这些大佬,都时不时地给他寄封信,夸夸他的文章,夸夸他的青词,可谓其乐融融。
渐渐地,这些文人们开始把戚继光当成了王世贞那样的存在,尊称他为“元敬词宗先生”。戚大将军一听,这称号不错啊,挺有面儿的,心里那叫一个得意。要知道,“词宗先生”这称号,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得的,得是那种文坛泰斗,后辈仰望的大佬才行。戚继光这“元敬词宗先生”,那分量,可重了去了。
不过啊,要说戚继光是军事天才,没人敢反驳,但要说他吟诗作赋,就有点勉强了。但戚大将军有手段啊,他给王世贞的那些追随者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把蓟镇搞成了文化人的聚会圣地,这些人为了感谢他,才给了他这个至高无上的文化尊号。
就这样,戚大将军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完成了从纯军事将领到文化人的华丽转身。军功对他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没啥挑战性了。他得找点别的追求啊,追求啥?追求文化,追求文化人的认可!这才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词宗先生”背后的经济压力
可话说回来,戚大将军这个“词宗先生”的称号,可是花了大价钱的。他在蓟镇的十六年,是好客出了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结果慕名而来的,想在总兵府谋个一官半职的,想来打秋风的,想从他这里捞点创作经费的,是一波接一波,从京师到蓟镇,一直络绎不绝啊。
时间长了,戚大将军也扛不住了。修筑长城、加固堡垒、招募军队、购买精良武器,都是要用钱的啊!还有那些各路神仙来要钱的,为了满足这些文朋诗友的需求,不让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失望,戚大将军想尽办法弄钱,但进钱的渠道哪有花钱的速度快啊!
咱们再来说说《明史》对戚继光的评价,说他“操行不刻而知而果毅过之”。为啥说他操行不如人呢?还不是因为缺钱嘛!在明朝万历时期,戚继光这个级别的官员,一年到头就那点俸禄,你说他能不缺钱吗?
所以啊,戚大将军为了弄钱,也是四处奔波,结果呢,就有人开始对他的操行表示怀疑了。不过后来人们也理解他了,毕竟他坐镇蓟州十六年,为国家省下了多少钱粮,救了多少百姓啊!他花的那些钱,比起他省下的钱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但话说回来,戚大将军进入文人圈子也不容易啊。他不知道,像王世贞、汪道昆这种身居高位,又有钱又有势的文人其实并不多。那些爱钱缺钱、爱权无权的人多了去了,
戚大将军既然愿意和他们亲近,他们也就顺着竿子往上爬了,而且啊,欲望的沟壑是越来越填不满了。戚大将军开始有点厌烦了,但也没办法,谁让他顶着这顶“词宗先生”的帽子呢!
张居正之死,戚继光遭遇政敌打压
后来张居正一死,戚大将军的后台就没了,那些政敌们就开始找他的麻烦。有人上疏朝廷说戚继光在南方剿倭寇的时候立下战功无数,但自从调到北方后,整天就知道修城筑墙,没见他有摧敌拓土之功,可见他只适合在南边混不适合在北边混。这话一出啊,新的当权者们就有了让戚继光挪位的借口了。于是戚大将军就被改任为广东总兵了。
北方的文化人们一听戚大将军要走啊,真是痛心疾首;南方的文化人们呢,一听他要来啊,简直是欢呼雀跃。
王世贞、汪道昆在杭州安排了盛宴,要给南下的戚大将军接风洗尘。可谁也没想到啊,他们的安排竟然让戚大将军遭受到了更大的委屈。有个后来几乎和王世贞、汪道昆齐名的大文人啊,竟然在酒桌上对戚大将军怒目相视、公开骂座,那可是统率千军万马、人人敬仰的戚大将军,结果被骂得那叫一个惨!
南下接风宴上的尴尬遭遇
到底怎么回事呢?
赴宴的那天,文坛界的群星璀璨,纷纷亮相。除了赫赫有名的王世贞、汪道昆之外,还有汪道昆的胞弟汪道贯,以及素有“神童之称”的胡应麟也莅临现场。不过嘛,文人墨客们似乎总有个不大不小的“通病”,就是书读得多了,就容易飘飘然,自觉高人一等,动不动就拿自己的长处去跟别人的短处较劲儿。
几杯美酒下肚,汪道贯的少爷脾气就像被点燃的炮仗,噌地一下就冒了出来。他扫视了一圈酒席上的宾客,突然把目光定格在了胡应麟身上,越瞅越来气。这小子平时没少在王世贞面前溜须拍马,这次宴会他到底是怎么混进来的?
汪道贯心里琢磨着,就冷不丁地向王世贞发难了:“元美先生啊,你怎么这么抬举这个胡应麟呢?瞧瞧他那得意忘形的小样儿,哪天他要是真成了文坛的领头羊,咱们这些人的老脸还往哪儿搁啊?”汪道贯这一番话,瞬间让酒席上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尴尬得能拧出水来。
胡应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一听这话就炸毛了。他猛地站起身,就要跟汪道贯干一架。眼看这场面就要失控了,戚继光坐不住了。王世贞和汪道昆呢,因为跟当事人沾亲带故的,不方便出面,所以戚继光就挺身而出,打算当个和事佬。
可没想到啊,他这回算是碰到愣头青了。戚继光先是劝胡应麟冷静点儿,又把汪道贯按回座位上,好言好语地安抚了一番。但胡应麟这家伙就像吃了秤砣铁了心,愣是以为戚继光和汪道贯穿一条战线,于是对着戚继光就开骂了,骂得那叫一个难听,直接给戚继光扣上了“粗人”的帽子。
戚继光这些年来,那可是备受人们的尊敬啊,在文坛上也是赫赫有名,文章诗词屡屡被赞颂。怎么突然之间就有人骂自己是“粗人”呢?难道自己平时太粗鲁了,一直没被文化人圈子接纳?还是说自己本质上就是一介武夫,是个彻头彻尾的粗人?
胡应麟这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你戚大将军还以为自己是谁呢?叫你一声“词宗先生”那是给你面子,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戚继光当时被骂得那叫一个尴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最后他只能是落荒而逃,避席而去。这场宴席呢,自然也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这事儿后来还被好事之人给编成了剧本,江湖艺人们也是添油加醋地到处演出。剧本的名字还挺吸引人的,叫做:“胡学究醉闹湖心亭,戚总兵败走万松岭”。
戚继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位纯粹的武将逐渐成长为备受尊敬的儒将。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期货线上配资平台,他也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这位伟大的军事将领和文化人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实盘配资网站_实盘杠杆配资平台_专业实盘配资杠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