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知恩不报非君子”。
春秋有这样一位名将,他深知感恩之义,为了报答渔夫的救命之恩,不惜将自己祖传的宝剑送给这位渔夫。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伍子胥的这一举动打破了渔夫心里的一道防线,渔夫看到宝剑后竟然毅然决然地自杀了!
这位名将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伍子胥,伍子胥也没想到自己知恩图报却办成了坏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心善的渔夫做出这样的选择?
奸佞小人,暗中算计
伍子胥原本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祖父伍参和父亲伍奢都是楚国大夫,辅佐君王成就了千秋伟业。
当时的伍氏家族蒸蒸日上,在楚国朝廷中富有声望,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家族。
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这样一个大家族最后却覆灭了,其中又发生了什么?
春秋后期,伍子胥的父亲担任楚国的太子太傅,辅佐楚平王的嫡长子——太子建。
同样担任太子少傅的还有费无极,但这个费无极却不是个“省油的灯”。
费无极经常在楚平王面前搬弄是非,说尽了太子建的坏话。
当时的楚国为了抵制晋国,想与秦国联合,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
于是楚平王便想让自己的儿子太子建和秦国的公主孟嬴联姻。
准备好迎亲的事项和聘礼后,楚平王便命令费无极带着一行人前往秦国迎亲。
费无极终于到达秦国,迎亲这一路上声势浩大,秦国也看到了楚国的诚意,便放心地把公主送出了国门。
然而楚平王不按套路出牌,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经小人费无极从中挑唆,最终爱好美色的楚平王迎娶了秦国公主,而太子建则是在父亲的算计下娶了齐国公主。
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最后东窗事发,这件事也成了朝廷的丑闻。
费无极这一行为,虽然博得了楚平王的宠信,但也得罪了太子建。
楚平王总有一天会驾崩,而太子建也总有一天会继位。
意识到这一点的费无极,忧心忡忡,担心继位后的太子建报复自己,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而此时的太子建和伍奢还不知道,危险正悄悄来临。
危急关头,遇贵人
这天,费无极来到了楚平王面前,随后楚平王连忙挥手让屋内下人退去。
费无极向楚平王跪下并说道:“君王,臣听闻太子手中已经掌握兵权,私下和诸侯串通,恐怕是因为秦国公主一事怀恨在心,和伍奢一起密谋齐国和晋国,想要发动叛乱,要是这时候我们不出手,等事态发展起来就晚了!”
楚平王一听,自然是着急坏了,便开始想怎么解决这个事情。
先君臣,后父子。
楚平王一直都对自己这个儿子很是提防,在听到费无极的话后,便开始采取行动。
最后,伍奢受牵连被捕,太子建却成功逃脱,到了宋国。
随后,费无极想起了伍奢的两个儿子,更是一不做二不休,设圈套想要骗来伍尚和伍子胥两兄弟,一同杀掉。
两人都知道这一去,定是不复返的结局。
不过,伍尚认为他作为哥哥应该担任起这个责任,他也不忍心看着父亲一个人离去,凛然前往。
就这样,伍子胥的家人都死在了楚平王手上。
楚平王知道太子建和伍子胥出逃后,便派出士兵追杀他们。
朝廷的斗争如此残酷,曾经显赫一时的伍氏家族就这样落到个家破人亡的结局,而堂堂楚国太子竟然逃到了其他国家,实在是可悲又可笑。
在伍子胥逃亡的路上,遇到过很多的危险,太子建被杀、自己走投无路。
面对这些险境,伍子胥从未选择放弃,最终决定前往吴国避难。
前往吴国的途中,可谓是危机重重追兵也紧紧相逼,从不停歇。
好不容易到了昭关,而此时,楚国的士兵已经追杀了上来。
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伍子胥进退维谷之际,东皋公出现了。
在东皋公的帮助下,伍子胥最终顺利过了昭关,这也是伍子胥遇到的第一位贵人。
此后,面对无数追兵,伍子胥每走一步都心惊胆战,拼命往前赶路,不敢有丝毫停留。
最后慌不择路,竟然跑到了一条大江前面。
眼看这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伍子胥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就在他万念俱灰之时,他隐约看见远处有一艘小渔船在急速驶来,这渔船来得太及时了,仿佛是听到了伍子胥心中的呼唤。
伍子胥像是看到了“救命稻草”,连忙向渔夫招手。
这渔夫看到伍子胥,划着小船疾速赶来,二话不说就把他接上了船,驶入芦苇荡中,小渔船渐渐在大江远处隐去。
等楚国追兵赶到大江前时,伍子胥早已不见了踪影,楚国的士兵们无处可找,猜想伍子胥也过不了这条大江,便先行撤退,换一条路继续抓伍子胥。
此时,伍子胥正在小渔船上,渔夫把他缓缓载到了岸边。
下了船,伍子胥连连道谢,正想跪下感谢这位心善的渔夫,却因为体力不支,差点整个人摔在地上。
伍子胥已经饿了几天了,已经没力气了,渔夫看着他,不禁心生怜悯,拿来了酒食给伍子胥,他才得以饱餐一顿。
吃饱喝足后,伍子胥连声道谢,询问起渔夫的名字。
渔夫笑着说,叫我“渔丈人”就可以了。
以死明志,是他也是己
伍子胥感激万分,可他现在还在逃亡,身无分文。
但伍子胥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知道这一走,之后再遇到渔丈人的可能性不大了,他要怎么报答他呢?
突然灵光一闪,想到自己随身携带的祖传宝剑——“七星龙渊”。
这宝剑价值千金,除了它实质的价值外,这把宝剑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它也是自己对家人的念想寄存的一种形式。
虽然“七星龙渊”对他意义非凡,但渔丈人在危急关头救了他的命,伍子胥觉得这恩情不能不报。
他在心里挣扎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把这把宝剑送给渔丈人。
在渔丈人正要划船离开时,伍子胥叫住了他,从腰间摘下了这把宝剑说道,表示自己现在无法报答他恩情,身无长物,唯有一柄宝剑,现赠之。
听完伍子胥所说的,渔丈人连忙挥手拒绝,说只是小忙罢了。
伍子胥希望渔丈人收下,说自己还有一事相求。
原来是伍子胥要逃亡到吴国,但是害怕楚国士兵追过来,所以希望有人问起时,渔丈人不要暴露自己的行踪。
渔丈人听完后,面露难色,接过了宝剑。
他告诉伍子胥,自己救下他,只是因为认出了伍子胥是通缉令上的人,觉得伍子胥是个忠良之士。
这一举动完全出于仁义,而不是贪图名利,要是看重钱财的话,自己又何必搭救他呢?
自己一片善心施行道义,而现如今伍子胥却仍在怀疑自己,不愿意信任自己。
渔丈人认为自己的仁义精神被亵渎了,最后竟然自刎以示高洁。
于是毫不犹豫地拔出剑,横剑自刎。
一条生命就这样在伍子胥眼前逝去,伍子胥一下愣在了原地。
等反应过来时,天色都暗了,伍子胥收起这沾着血的宝剑——七星龙渊,不禁悔恨交加。
虽然伍子胥的心里对渔丈人缺乏信任,但他赠送宝剑这一行为的原意还是为了报恩,他没想到他的知恩图报,最后造成了渔丈人的死。
伍子胥处理好渔丈人的尸首,将渔丈人的高洁牢牢记在了心里。
只是他不能再停留了,前方等待他的是更大的挑战。
最终,伍子胥成功来到了吴国,也开始了自己富有戏剧的后半生。
伍子胥在吴国受到了吴王夫差的赏识,最终在吴国的助力下,大仇得报。
但是,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就在伍子胥大仇得报后,他也因为小人算计,遭到了夫差的猜忌,最终走向覆灭。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便是,伍子胥和渔丈人选择了一样的死法——七星龙渊自刎证清白。
结语:
伍子胥的一生,极尽隐忍,这是为了家仇亦是为了自己。
而七星龙渊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伍子胥的一生。
渔丈人为了高洁自刎,伍子胥满腔悲愤为了证明自己而自刎。
伍子胥直到最后才明白渔丈人并不是小题大做,这是一种气节,一种反抗。
参考文献:
《存在、复仇、人文、仰望:伍子胥的四种历史形塑》刘保昌
《伍子胥遇救赠剑》赵盛基
《崇祯渔父义渡伍子胥青花笔筒赏析》李洪彦
《伍子胥信仰的发展演变与文化内涵》陈玉平
《近三十年来伍子胥研究综述》陈宇丽水股票配资
渔丈人费无极楚平王伍子胥楚国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实盘配资网站_实盘杠杆配资平台_专业实盘配资杠杆观点